01

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性的一种技术手段。区块链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果解决了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那么这种技术就可以去解决社会中信任的问题。

每个公司都向自己的客户传递自己很诚信,因为在传统的中心化商业模式下,每个公司都是一个信息不透明的"孤岛"。为了在市场中生存,它们必须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去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品牌信誉,目的就是为了让客户、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相信"自己。

而区块链技术,如果能够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结合"智能合约"技术,恰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它利用代码和算法,以极低的成本构建了一个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自动执行的信任体系。创造一种新的信任体系。

我认为:区块链为世界带来的变革,其深度和广度甚至可能超越互联网。未来会有新的商业逻辑与市场模式,未来是低成本构建信任的时代。当然在这个技术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会有很多卷钱骗局。

区块链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

6.1

数字资产

稳定币价值锚定法币的加密货币
RWA将房产、债券等现实资产上链
DeFi无需中介的开放式金融服务
07

比特币:区块链的先驱

深入了解第一个成功的区块链应用

7.1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比特币就像一个全球通用的数字账本。你的钱存在一个公开的"地址"里,想象成一个透明的保险箱——所有人都能看到里面有多少钱,但只有你能打开它。打开的钥匙是一串复杂的密码,叫做"私钥"。

这套系统有个独特的地方:它只认钥匙,不认人。谁有私钥,谁就能用里面的钱。转账时,你用私钥"签个名",告诉系统把钱从你的地址转到别人那里,整个过程完全匿名。

7.2

第一阶段:从争议中站稳脚跟(2010-2013)

比特币刚出现时,因为匿名性,吸引了一些不法交易,比如洗钱,这让它名声不太好。但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件大事,奠定了它的基础:

它能买东西了2010年,有人用一万枚比特币换了两个披萨。这听起来像笑话,但却是比特币第一次证明自己能换来现实世界的商品,不只是电脑里的数字。
它关不掉比特币的系统完全去中心化,没有哪个政府或银行能关停它,也无法冻结任何人的账户。从诞生那天起,它24小时不停运转,账本从没出错。

这两件事让人们意识到,比特币不是昙花一现的游戏,而是一个真有潜力、能实际运行的支付网络。

7.3

第二阶段:投机热潮席卷全球(2013-2017)

当人们发现比特币的独特价值后,焦点从"怎么用"变成了"怎么炒"。2017年尤其疯狂,比特币价格从年初的1000美元左右飙到年底近2万美元,翻了快20倍,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段时间,比特币的形象也变了。有人叫它"数字郁金香",觉得就是个泡沫;有人说它是"庞氏骗局",只适合投机。市场像个不眠不休的全球赌场,里面有大户、自动交易的程序员,还有无数散户。

虽然乱象丛生,但这波热潮也推动了行业发展:更安全的数字钱包和更规范的交易平台开始涌现,服务于越来越多的新玩家。

7.4

第三阶段:泡沫破裂后的涅槃重生(2018年至今)

2017年的狂热之后,2018年迎来了大崩盘。比特币价格跌了80%以上,市场上冒出来的各种"山寨币"和诈骗项目几乎全军覆没。这一年成了比特币的分水岭,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压力测试",也证明了它和普通泡沫的不同:

它没崩盘尽管跌得惨烈,比特币价格在三四千美元企稳。市场挤掉了投机泡沫后,依然有人相信它的长期价值,愿意在这个价位接盘。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市场用真金白银验证了比特币的"价值共识"。
"聪明钱"入场当散户和投机客离场时,真正看好比特币技术的人留了下来,继续完善系统。更重要的是,一些嗅觉敏锐的大机构,比如富达投资,在市场最低谷的2018年悄悄布局,成立数字资产部门,为未来做准备。
7.5

比特币的价值逻辑:为何被称作"数字黄金"?

经历了这些起伏,人们对比特币的认知也更成熟了。它为什么有价值?主要来自这几点:

高昂的"生产"成本比特币不是随便印出来的,靠"挖矿"获得,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电力和专业设备。这种成本支撑了它的价值。
经得住市场考验比特币引入期货等金融工具后,面对多空双方的激烈博弈,依然存活下来,展现了惊人的韧性。
共识资产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把比特币看作"数字黄金"。它的价值有点像奢侈品或艺术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可它的人群。如果全球排名前20%富人愿意把1%的资产换成比特币,会超过现在比特币70万人民币的价格。后续我会补充比特币所面对的问题。
7.6

比特币与黄金对比

核心属性对比
特性
黄金
比特币
对比分析
稀缺性
物理稀缺。地球上的总量有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数字稀缺。由代码规定,总量上限为2100万个,永不增发。
两者都具备核心的稀缺性。黄金的稀缺是自然的,而比特币的稀缺是数学和代码保证的,更为绝对和透明。
耐用性
极强。物理性质稳定,不会腐蚀或降解,可以保存数千年。
极强。只要互联网和比特币网络存在,它就以数字形式永存,不会磨损。
在"不朽"这一点上,两者都无与伦比。比特币的生存依赖于人类的数字文明。
可分割性
有限。可以融化分割成小块,但分割到一定程度后成本高、不方便。
极高。一个比特币可以被分割到亿分之一(一聪,Satoshi)。
比特币在小额交易和微支付方面远胜黄金,分割几乎没有成本。
便携性与可转移性
差。运输大量黄金成本高、风险大、速度慢,且需要跨越国界。
极高。数亿美元的比特币可以存储在一个小U盘里,或通过互联网在几十分钟内转移到世界任何地方。
这是比特币相对于黄金的最大优势,实现了价值的"无摩擦"全球转移。
可验证性
较难。需要专业设备和知识来验证其真伪和纯度,对普通人有门槛。
简单。通过密码学原理和网络共识,任何人都可以用开源软件轻松验证一笔比特币的真伪。
比特币在防伪和验证方面完胜黄金,信任成本极低。

投资角度对比

投资属性
黄金
比特币
对比分析
波动性
相对稳定,年波动率通常在10-20%之间。
高波动性,年波动率可达50-100%,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黄金适合稳健投资,比特币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
流动性
全球市场成熟,但物理交割复杂,交易成本较高。
24/7全球交易,流动性极高,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比特币在交易便利性和时效性方面远超黄金。
存储成本
需要物理存储空间,保险费用,安全措施等。
数字存储,主要成本是安全措施(硬件钱包、备份等)。
比特币的存储成本更低,但需要技术知识来确保安全。
在数字化和便利性方面,比特币完胜

转移速度、分割精度、验证便利性都远超黄金。

在历史共识和稳定性方面,黄金依然是"王者"

数千年的信任沉淀,是比特币在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最终,比特币和黄金可能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未来的金融体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黄金是经过时间最终检验的、物理世界的价值锚;而比特币则可能成为数字世界的、由代码和共识构建的全新价值锚。

7.7

总结

比特币的诞生,像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试图用代码解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个古老问题。它的成长之路充满争议和考验:从边缘的技术实验,到全球投机的狂欢,再到泡沫破裂后被严肃对待的价值存储选项。一步步走来,比特币的故事还在继续。

08

从石油美元到数字美元

美国如何用稳定币和RWA延续金融霸权

8.1

霸权的升级换代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话题,而是关乎地缘政治金融权力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从石油美元数字美元,再到"招安"加密行业,美国正在延续其金融霸权。

石油美元体系

1970年代,美国与沙特等产油国谈妥,全球石油交易主要用美元结算。这一举措带来三大效应:

  • 全球刚需:想买石油?先囤美元。这让美元成为各国必须持有的"硬通货"
  • 资本回流:产油国赚来的美元最终大多买美国国债或投到美国市场,等于全球在帮美国融资
  • 影响范围:这套体系主要是国家间、机构间的游戏,普通人感觉不到太多
数字美元:稳定币的本质

稳定币(如USDT、USDC)表面上是加密货币里的"锚定工具",本质是用美元资产做抵押,在链上发行等值的数字凭证。每发行1美元稳定币,背后就有1美元的美国资产支撑。

这意味着全球任何使用稳定币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在间接为美国国债提供流动性。这种渗透不再通过外交和能源协议,而是通过互联网、钱包和交易对,直接触达个体

8.2

绕过传统壁垒,实现"金融空投"

传统方式
稳定币方式
外国人想持有美元或投资美国国债,需要通过本国银行、换汇、国际银行(SWIFT系统)、券商等复杂高成本流程。很多国家还有严格的资本管制
任何一个本国货币不稳定的国家的人,只需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在加密交易所用本地货币买入USDC或USDT。瞬间拥有美元计价资产,绕过了本国的整个金融和资本管制体系。

如果说石油美元是动脉输血,那现在的稳定币体系更像是毛细血管级别的渗透——更细密、更广泛,也更难摆脱。

8.3

RWA: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搬到链上

稳定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重头戏是RWA(Real World Assets)——把真实世界的资产,如股票、房产、大型项目、公司融资,变成链上的代币。

RWA的关键:用什么结算?

目前几乎所有主流RWA项目,都是以美元稳定币作为交易媒介。例如贝莱德推出的BUIDL基金,就是把美国国债打包成代币,让人可以直接在链上买卖。

这听起来像技术创新,但影响远超技术本身——它等于在给美国国债建一个全球零售市场。以前只有机构能参与的游戏,现在连普通人都能加入。

长期影响
  • 一旦这套系统跑通,就会形成路径依赖:所有新上线的RWA资产,都会默认用美元计价、用稳定币结算
  • 美元将成为数字世界的"默认单位",就像互联网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
  • 美国可通过监管稳定币发行方和RWA平台,把自己的金融规则输出到全球
8.4

从"围剿"到"收编":一场务实的招安

回看过去十年美国对加密行业的态度变化,特别有意思:

早期:严厉打压

SEC频繁发函警告,监管机构态度明确:这是个灰色地带,得管住

近年:态度转变

越来越多政客公开支持稳定币立法,华尔街巨头(贝莱德、富达、高盛)纷纷入场

原因:与其对抗,不如利用

加密行业虽有反建制基因,但带来了效率和创新。美国选择让私人公司发行合规稳定币,既保留灵活性,又纳入监管框架

美国没去强行打造官方数字美元,而是让市场先跑起来,然后慢慢收编。这叫"招安",也叫"借力打力"。当贝莱德这样的传统巨头带着政策资源进来时,这场游戏已不再是边缘实验,而是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8.5

金融权力的再分配

真正的趋势不是"去美元化",而是"再美元化"——只不过这次,美元穿上了数字外衣,变得更轻、更快、更无孔不入:

  • 不再依赖SWIFT系统,也不再受限于银行营业时间
  • 通过稳定币作为入口,突破其他国家外汇管制的长城
  • 通过RWA构建应用场景,让全球资本以最便捷方式流向美国核心资产
  • 无论资产在哪,价值怎么体现,最后都绕不开美元计价体系

美国正在建立"数字金融霸权",一步步把加密行业从"潜在威胁"变成"战略工具"。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是选择另起炉灶,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体系?还是被动接受这套由美国主导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