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工业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
未来畅想: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作为“智能”与“信任”的基础设施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基础设施就是“舞台”。它本身不是戏剧的主角,但没有这个舞台,任何精彩的戏剧都无法上演。
传统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指的是物理设施,比如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电网、供水系统。这些东西有几个共同特点:
随着时代发展,“基础设施”的内涵早已超越了物理范畴,扩展到了金融、信息、社会服务等领域。
你说的非常对,银行诞生于工业时代,并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以小农和手工作坊为主,资金需求量小、周转慢。但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变:
银行恰好解决了这两个核心痛点,成为了工业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
所以,银行和铁路、电网一样,是工业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为工业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快速扩张,搭建了坚实的金融舞台。
到了20世纪末,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资本和劳动力,信息变得至关重要。于是,互联网应运而生,成为了信息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
互联网的本质,是将信息的复制、存储和传输成本降到几乎为零。
它像一张无形的电网,但传输的不是电力,而是数据。
TCP/IP协议就像全球统一的交通规则,让数据包可以在全球的网络中自由穿梭,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
正如高速公路上可以跑卡车、轿车、大巴车一样,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之上,诞生了无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应用:
所有这些巨头,都是在互联网这个“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没有互联网,它们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本身不直接创造这些价值,但它使得这些价值的创造变为可能。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门槛上。如果说银行是“价值”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信息”的基础设施,那么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Blockchain)正在分别成为下一代的“智能”基础设施和“信任”基础设施。
AI的核心是自动化认知和决策。未来,AI不会仅仅是单个的应用或工具,它会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可随时调用的基础服务。
“智能即服务”(Intelligence-as-a-Service): 就像我们今天不会自己建发电厂,而是直接用电网的电一样。未来,公司和个人在需要进行预测、分析、模式识别或内容生成时,不必自己从头构建复杂的AI模型,而是直接调用云端的“AI基础设施”API。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例如调用GPT-4、Midjourney的API)。
赋能万物:
如果说互联网是连接万物的“神经网络”,那么AI就是赋予这个网络“思考能力”的“中央大脑”。
现代社会运行在中心化的信任机构之上,比如银行、政府、法院、支付宝。我们相信银行能保管好我们的钱,相信政府发的房产证是有效的。但这种模式成本高、效率低,且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区块链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它通过密码学和共识算法,让互不信任的各方能够在没有中心机构的情况下,共同维护一个不可篡改的、公开透明的账本。
“信任的机器”(The Trust Machine): 区块链本身就是一台创造和固化信任的机器。
赋能新范式:
这两者结合,将产生更强大的化学反应:
每一代基础设施都不是对前者的取代,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叠加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