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时代中个体稀缺性的重要性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事物的价值,往往不取决于其基础的重要性,而取决于其稀缺性。空气,维系着每一个生命的呼吸,其重要性无与伦比,却因其无处不在而近乎免费;黄金,并非生存之必需,却因其稀有、稳定而成为财富的象征。这一"空气与黄金"的价值悖论,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个体发展的核心困境与终极出路。
我们所处的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正致力于一场宏大的"空气化"工程。它高效、公平,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农场,将我们悉心培养成一颗颗饱满、规整、养分充足的"米粒"。我们在学校被教育的,把我们教育成同质化的大米,它虽然保障了我们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我们必须警醒:当广袤的田野里长满了亿万颗别无二致的米粒时,任何一粒米的价值都将被无限稀释。
"米粒"的宿命,是在同质化的海洋里激烈"内卷"。当所有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技能储备都趋于一致时,竞争便沦为一场精疲力竭的存量博弈。你擅长的,别人也擅长;你能解决的问题,总有无数人能以更低的价格去解决。在这种高度可替代性的困境中,个体的议价能力被削弱,更具颠覆性的是,人工智能的浪潮,讲究效率的市场机制,注定会淘汰学"算盘"的人群,现在我们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快变成旧时代的算盘了。人工智能成为了高效的"米粒收割机"。纯粹作为"米粒"其价值将何处安放?
答案,便是从"米粒"的赛道转向"黄金"的锻造。黄金的价值,源于其物理上的稀缺,而人的"黄金价值",则源于其认知、能力与人格上的独一无二。我们不应将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学习同质化特别严重的东西",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起点,一个获取基础工具和原料的矿场。真正的成长,始于课堂之外,始于你主动为自己"锻造稀缺性"的那一刻。
做一个自我教育者,勇敢地跳出标准化的流水线,去探索、去创造,去刻意练习你的稀缺性。